體驗神諭

進入應用
易經顧問

易經顧問

以霓虹預言的形式,用易經智慧指引人生的不確定性

數字雨占卜

觀看古老智慧在落下的代碼流中流動

卦象分析

卦象分析

深入解讀每個卦象及其爻線的含義

互動解讀

互動解讀

通過科技黑暗風格界面與神諭互動

六十四卦
描述現實

科技黑色易經:數位時代的占卜。

DOI
道生一,
The Tao gives birth to One.
一生二,
One gives birth to Two.
二生三,
Two gives birth to Three.
三生萬物。
Three gives birth to the myriad things.
——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賽博暗黑易經
2024年至今

8-Bit Oracle 的賽博暗黑(Tech-Noir)易經

一種透過數位雨與賽博朋克美學重新想像的易經,在流動的代碼流中展現古老的占卜智慧。該平台融合了數學上準確的蓍草算法與即時協作解讀,使求卦者能夠共同探索卦象的意義。透過其賽博暗黑風格的數字介面,它將傳統占卜轉化為一場穿越光影交錯卦象的共同旅程。

後數位文藝復興時期
2009–2020

哈契爾矩陣翻譯系統

哈契爾矩陣翻譯系統

布拉德福特·哈契爾(1951–2020)是一位學者與實踐者,他開創性的「矩陣翻譯」重新定義了對《易經》的研究。這不僅僅是翻譯,而是一種多維語義地圖,將每個中文詞語視為一個節點,置於交叉參照的意義、語法可能性和歷史出現之間的矩陣中。哈契爾的系統橫跨七個欄目,包含部首筆劃分析、Mathews 字典參照,以及多層次的英語對譯——旨在揭示《易經》作為一個充滿潛能的活體結構,而非固定教義。他的方式既不流於 Wilhelm-Baynes 式的浪漫神秘主義,也拒絕 Rutt 的歷史還原論,而是提供一種更接近系統理論的細緻、基於模式的方法,並與塔羅、道家與認知科學等跨傳統洞見深度融合。哈契爾在其網站 hermetica.info 上免費開放這些作品,他的遺產至今仍影響著那些試圖將《易經》作為開放、演化中的認知生態系統來對話的人們。

https://hermetica.info
賽博迷幻革命
1971-1994年

麥肯納(Terence McKenna)的時間波零(Timewave Zero)理論

麥肯納(Terence McKenna)的時間波零(Timewave Zero)理論

民族植物學家特倫斯·麥肯納(Terence McKenna)將周文王卦序映射到時間的新奇性模式,發展出其爭議性的「時間波零」(Timewave Zero)理論。他透過計算機分析提出這些模式預測了2012年12月世界將迎來一個新階段。儘管他的結論備受爭議,但他的研究體現了古老智慧與現代計算方法的獨特融合。

東方哲學復興
1957-1973年

艾倫·華茲(Alan Watts)的易經詮釋

艾倫·華茲(Alan Watts)的易經詮釋

艾倫·華茲(Alan Watts)透過其生動的演講和易於理解的著作,將東方哲學介紹給西方反主流文化。他強調易經的哲學深度和實用智慧,而非僅限於占卜用途。透過廣播講座、書籍與演講,他將易經從一種異國文化奇觀轉變為個人成長與理解的工具。

赛博朋克电影
1982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賽博龐克(Cyberpunk)霓虹黑色

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賽博龐克(Cyberpunk)霓虹黑色

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一九八二)通过沃伊特·坎普夫测试将菲利普·K·迪克的哲学探索转化为关于意识的视觉冥想 - 这是一种测量移情反应的心理和生理评估。就像易经的卦象揭示隐藏的真理一样,该测试使用微妙的身体反应 - 瞳孔扩张、脸红反应、心率 - 来区分复制人和人类。斯科特的新黑色美学和雨水浸润的霓虹都市景观创造了探索技术与意识交汇的新视觉语言,而沃伊特·坎普夫机器则成为人类试图量化不可量化之物 - 灵魂存在的标志性象征。

新浪潮科幻
1962-1982年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現實顛覆小說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現實顛覆小說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不僅利用易經寫出了《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 1962),其真實性與多重現實的主題也影響了他後來的作品,包括《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 1968)。這部小說後來改編為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探討了人類與人工意識之間日益模糊的界限。他對東方哲學的融入,對現實、意識與人工生命的探索,深刻影響了賽博朋克文學及我們對AI和意識的現代討論。

信息時代
1949年

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 的信息理論(Information Theory)

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
 的信息理論(Information Theory)

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的信息理論和二進制編碼反映了易經(I-Ching)古老的陰陽系統。正如香農通過信息狀態的量化一樣,易經的占卜過程通過連續的二元選擇來減少熵,從時間流本身中提取意義。這兩個系統都揭示了複雜模式如何從簡單的二元狀態中產生。

現代心理學
1919-1961年

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卡爾·榮格(Carl Jung)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

心理學先驅卡爾·榮格(Carl Jung)將易經融入他的分析心理學,並在臨床與理論上加以應用。他的「共時性」(Synchronicity)概念深受易經中「有意義的巧合」的啟發。榮格認為卦象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從而架起了東方智慧與西方心理學之間的橋樑。

美好年代的神秘主義
1901-1907年

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的研究

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的研究

著名的神秘學家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在亞洲深入研究易經,並於1907年出版《三爻書》(Liber Trigrammaton)。他將易經中的卦象視為普遍力量的編碼,並將其融入自己的神秘系統——Thelema。克勞利的研究幫助確立了易經在西方神秘學傳統中的地位。

二進制革命
1703年

萊布尼茲(Leibniz)的洞見

萊布尼茲(Leibniz)的洞見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認識到易經卦象的二進制特性,為現代計算奠定了基礎。

東西交會
1690年

白晉(Joachim Bouvet)與康熙(Kangxi)

白晉(Joachim Bouvet)與康熙(Kangxi)

耶穌會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透過與康熙皇帝的交流,將易經介紹給歐洲思想界。

周朝
公元前1000年

周文王(King Wen)的卦序

周文王(King Wen)的卦序

周文王在被商朝囚禁期間,將六十四卦排列成經典順序。

古代起源
公元前3000年

伏羲(Fu Xi)的發現

伏羲(Fu Xi)的發現

傳說中,伏羲從自然中發現了陰陽的二元模式,並創造了最早的八卦。